Hi , 欢迎来到西安热线官方网站!

纪晓岚:一个人的视野和格局,基本来源于小时候

发布时间:2019/9/9 18:16:30 打印 收藏 浏览量:120

 十九年前,一部叫《铁齿铜牙纪晓岚》的电视剧上映,一时间,那个机灵可爱又睿智的纪晓岚便成了家喻户晓的角儿,剧集连推四部,成为了一代人的童年回忆。

  时至今日,在知乎上甚至还有人问:看了几十遍《铁齿铜牙纪晓岚》是什么体验。

  其实,正是乖萌逗趣的纪晓岚,让我们得以在那个压抑封锁的时代,看到了不一样的才子。

  他会说段子,会讲故事,无论夸人还是怼人,都能自带一种文化人的幽默,正是这样有趣的灵魂,让他成为无论朝堂还是民间都喜爱的一等人物。

  但要说纪晓岚能从一个平凡的科举士子到官至太子少保,这一路的蜕变,其实都离不开父亲纪容舒的家教师传。

  从为人到处官,这位父亲的教诲伴随了纪晓岚的终生,哪怕处于天地君臣之间,他都能立身醇谨,不入浊流。

  1724年,雍正统治的河间府下,有一座叫崔庄的小镇,当地的富户纪家,住在朝南开的大宅里,院内小巷曲折,好几处四合院毗连坐落,又有几座小楼耸立其间,被称为“九门九贯巷”。

  便是这一年的六月,纪晓岚出生在了这里。

  他是父亲纪容舒与第三位继配夫人所生的儿子,因此,纪晓岚往上还有一个同父异母哥哥,叫纪晴湖,而他们的年龄差距,有十九岁。

  过去的那些大户人家讲究嫡庶之分,兄弟姐妹也有亲疏远近,但在崔庄纪氏这样的书香门第里,并不如此。

  纪容舒曾说:“世情万变,治家者平心处之可矣。”

  平心,就像是把一碗水端平,把一颗心摆正。

  在小岚到来之前,纪晴湖一直都是独子,但他性格淳实淡静,正是不纵容不溺爱的家教使然。

  那时还幼小懵懂的小岚,总是爱跟着大哥一块玩,而对于纪晴湖来说,年龄不是差距,谁叫你是弟弟。

  有了大哥的提挈和保护,小岚的童年一言概之,就是那句: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。

  直到长至七八岁,小岚才知道原来两人是异母兄弟,但这点血缘间隙,早已在经年的亲密相处间化解无形。

  平等和睦的家庭氛围,让纪晓岚在一个充满友爱的环境里长大,使他的天性得以不被禁锢和压抑,才气天赋也一点点展露出来。

  这世上,被称作神童的有不少,但不落到像仲永那样泯然众人、或恃才傲物堕入歧途的命运,却是离不开正确的指引和良师般的家教。

  纪晓岚到底有多调皮?

  《随园诗话》中曾有批语说:“纪晓岚少年纨绔,无恶不作,尝考四等,为乃父所逐出。”

  那会纪晓岚二十一岁,是府学里的一名廪生,享受朝廷补贴的生活费,然而,在后来的例行院试中,他考了一个四等,重重跌了个跟头。

  究其原因,纪晓岚自己也承认是“余少好嘲弄”。他常常以戏弄别人为乐,同学老师乃至邻里和尚,都没逃过。

  面对这个自小聪明但又调皮守不住心的儿子,作为父亲的纪容舒心里清楚,跟他硬讲道理的效果约等于零,所以,他选择先说一个故事。

  有一天,纪容舒在自家门口跟一个衣着褴褛的人交谈了起来,随即便喊了纪晓岚,叫他给这人行礼。

  纪晓岚见此人落魄似乞丐,自然有些奇怪和不情愿。

  纪容舒却跟他说道:“在前朝末年,四处闹兵乱,你的曾祖那会才十一岁,不幸流落在乱军之中,多亏了这位兄台的曾祖父搭救,才得以生存下来。我已很久没有他家的音信了,没想到今天终于见到了人。”

  随后,纪晓岚便见父亲把这人留下,并为他妥善安排了生计。

  纪容舒的这个故事,藏着做人需懂得知恩的道理。他让纪晓岚明白,老师是传道解惑,朋友有同窗之谊,而被你嘲弄是“秃驴”的和尚,却是一心乐善的出家人。

  有时候,为了自己开心而伤害那些对你好的人,那往后当你需要帮助时,还会有人真心对你么?

  此后,纪晓岚果然收敛了心性,认真积蓄学力,迎接三年后的秋闱。

  1747年,纪晓岚中举,被定为第一名解元。

  按例,乡试考中的举人第二年可以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,就在纪晓岚踌躇满志地跨进贡院时,等着他的,却是一场名落孙山。

  所有人都难以置信,当初乡试拔得头筹的才子,竟然科举不第。

  面对灰心丧气的儿子,纪容舒平心静气道:“你还记得为父跟你说过的话,人除了读书之外,还要知道什么?”

  纪晓岚答:“子弟读书之余,亦当使略知家事、略知世事,而后可以治家,可以涉世。”

 纪容舒点了点头,

  为父跟你讲一个故事,在明崇祯十五年,河间兵乱,当时大家都准备出城避难,而你那两位曾伯祖在门口收拾行李时,忽然听到邻居一老叟指着门神说:“如果今天有像唐朝这两位尉迟敬德和秦琼那样的武将,也不至于国家败落到这种地步。”

  你两位曾伯祖是年轻秀才,听了话便跟人争辩,说:“这门神是神荼和郁垒!”

  那老叟不服气,回屋找出《西游记》作证据,你那两位曾伯祖自恃读书多,说《西游记》是末流小说,不足为凭,于是进屋翻检出东方朔的《神异记》,继续跟老人辩论。

  本来天色已经很晚,他们又翻书又争论,一来二去城门关闭,第二天想再走,却已经兵临城下,丢了性命。

  纪容舒告诉儿子:

  读书是为了经世致用,而不是叫你把自己困在里面。

  科举不中,可以再考,但如果人不懂得从困境中走出,晓得再多道理,也过不好这一生。

  沉淀下来的纪晓岚,不再纠结于过去的失败,而是在求学的过程中享受乐趣,结识同道好友。并在六年后的科举中,名列二甲第四名,进入翰林院。

  身为父亲的纪容舒,遇事从不先指责,而是用一个个故事让孩子明白,你走过的路,别人都走过,当你知晓结局时,又该如何做出改变?

  其实,教育从来不是以自我的方式去给予,而是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沟通。

  1763年,纪晓岚到福州考试院上任,从一名考生,成了一名考官。

  试院里有两棵充满灵气的唐朝古树,当地的官员说考试前考官都要拜一拜,传说它们是朱衣人,在阅卷的时候,但凡他们点头,那卷子定被取中。

  纪晓岚忆及年少,老师李若龙曾经八次会试都没考中,感慨间就说试场其实并不公平,一个人是穷是达都是命。

  当他对父亲谈及此事时,却遭到一顿痛批:“若龙是应举的士子,发发牢骚就罢了,而你身为主考官,听信这种宿命之说来搪塞考生,是大不应该!”

  如果这世上有一个人能让铁齿铜牙的纪晓岚哑口无言的话,那一定就是他爹纪容舒。

  后来纪晓岚在执掌文柄时,对于试卷的批改和取舍慎之又慎,他本身便是靠科举入仕,深知这一路走来的艰辛,所以对有才的考生更是爱惜,哪怕是落第的士子,都会在他们的卷子中认真作出批语和勉励。

  以至于这些落榜的书生再考高中时,都登门拜谢,执弟子之礼。

  在纪晓岚为官的这些年,深受父亲纪容舒的影响,他能以清廉正直贯穿一生,离不开父亲给他上的最后一堂课。

  当时年近八十岁的纪容舒到福州看望儿子,听他说起这学署闹鬼的传闻。便道:“哪里有什么鬼?我就不信,把我的床铺搭在闹鬼的房间里去!”

  纪晓岚劝父亲一把年纪就不要跟鬼较劲,

  父亲却说:

  一个人心里,有坦诚的一面,这便是阳气,有阴险的一面,这便是阴气;有刚直的一面,是为阳气,有歪斜的一面,那是阴气。

  “人只要立意光明正大,那就算有鬼魅的阴气,也会怕你这阳气!”

  那一刻,纪晓岚犹如被点醒的梦中人,为人处世只要充满阳气,又怎么会怕被外界侵扰。

  纪晓岚这一生的精力都聚于《四库全书提要》,等到晚年,便着手写了一本杂记,叫《阅微草堂笔记》。

  他在这本书里用了一千两百多个故事,借鬼怪说世人,被誉为“觉梦之清钟,迷津之宝筏”。

  鲁迅曾说:“纪晓岚很有可以佩服的地方:他生在乾隆间法纪最严的时代,竟敢借文章以攻击社会上不通的礼法、荒谬的习俗,以当时的眼光看去,真算得很有魄力的一个人。”

  正是这样一个有魄力的人,也和他父亲一样,把道理都藏在了这些后来人爱听的故事里,一直讲到了八十二岁。

  如果说历史是浩瀚长夜,那总有人会化作星辰与灯塔,他们来过,并用智慧的闪光穿过时空,与现在的人们相遇,道上一句:你好,在下纪晓岚。

相关阅读

用户留言
验证码 换一张 * 请正确输入图片中的字符,不区分大小写
评论列表

暂无评论,您可以第一个评论